网友去上海时拍摄的龙柱照片
上海延安路高架桥龙柱事件在上海流传很久,曾有该工程某技术负责人在报上辟谣说,全无此事,龙型的纹饰纯为市容美观而装置的。当时造桥专家张耿耿现身释疑:“那个桩是我带队打下去的。”这根高架立柱的故事在上海人中很是流行。但作为当事人之一,我想告诉大家,“做法事”一说纯属无稽之谈。
1993年下半年,成都路高架项目开始动工建设。成都路高架与延安路高架交会处这一标段,由隧道建筑公司承建,而我所在的上海市政一公司,则负责承建北面的跨苏州河标段。交会处的这根立柱,由于上方要支撑起两条高架,共四层路面,又是申城高架“申”字中心的主立柱,可以说是顶梁柱,技术上要求非常高。按照设计,这根主立柱直径5米,在地下需要打36根钢管柱。每根钢管柱直径90厘米,长为64米。按照施工要求,这批桩基要打到地下60多米深处。
但是,当时承建方找来的打桩施工队伍,只擅长建筑物打桩,对于如此密集的立柱打桩没有经验。在施工方案、施工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于是,这支打桩施工队第一批打6根桩时,就遇到了地质的坚硬层面,无论怎么打,就是打不下去的情况。有的桩只能打到10多米,最深的也只能打到41米,没有一根达到设计标准。
施工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承建方要求上海市政设计院更改设计,但遭到了设计院的拒绝。而此时,同在北段施工跨苏州河标段的我们上海市政一公司,已将98根同样粗的桩打入地下。设计院向我们求助,在成都路高架建设指挥部的协调下,交会处立柱的打桩工程,转由我们来负责建设。
我带着队伍,在施工时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用8吨重锤打桩;二是打桩时不间断地灌水,起润滑作用;三是连续18小时捶打,保证桩柱连续深入。变更施工方案后,仅用了一个月零5天的时间,我们便将36根桩子全部打入。完成了成都路高架的节点施工,确保顺利通车。
可见,桩子最终打入,靠的是科学的现代化建设技术,而非风水玄学。当时设计龙形图案的设计者赵志荣也出来解释称:龙纹雕塑只是装饰。成都路延安路高架五层立交中心柱上的雕塑,是我的作品。而之所以选择龙作为题材,这也完全是我的创意,绝非是为了“镇风水”。
当年,成都路延安路高架立交是上海自己设计的。相比请天津设计的共和新路中山北路立交方案,我们设计的这个定向式立交占地面积小,一根主立柱配合四面4根“T墩”,撑起如此多层次的立交:成都路高架在第五层,延安路高架在第二层,连通两条高架的左转匝道桥分别位于三四层,较好解决了中心城区占地的问题。但相应的代价,就是这根中心柱特别粗,它被设计成直径5米、高度32米、桩基长度62米的“巨无霸”。
也正是因为这根柱子太过粗大,一方面在开阔的路口不甚美观,另一方面也可能给驾驶员带来视觉阻碍,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在立柱建设的同时,对立柱的装饰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使之成了上海高架道路中唯一被装饰的立柱。当时的建设单位隧道建筑公司非常欣赏我为延安路隧道出风口处设计的大型浮雕,认为非常壮观、气派。因此,建设单位找到我,将装饰成都路高架大立柱的任务交到我的手上。
在设计立柱装饰雕塑时,没有人给我设定过条条框框。我每天只要有空,就到施工的地方去感受。突然一天来了灵感:这条高架,不就是上海的一条巨龙,日夜不停地运转吗?于是,我将这个创意作品命名为“龙腾万里·日月同辉”。
由于柱子高达30多米,且中间的高架道路相互交错,因此在设计、建造浮雕时,我先设计了平面图,再将它“卷起来”包裹在柱子上。并且,我并不喜欢明清的那种张牙舞爪的龙形象,在翻阅了大量古代青铜器的资料后,我借鉴了春秋时期青铜器上龙的形象,比较古朴。其实,若是仔细观察,柱子上远不止9条龙,大大小小有很多条;此外还有凤、日月等其他元素。
设计、施工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雕塑揭幕后,各种传言这才出来了。我选择龙,只是因为这根柱子在上海高架最重要的位置,又托着这么沉重的东西。老百姓的传言,有着联想的成分,或者出于猎奇的心理。但总之,都是“民间戏言”,没有事实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