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全世界的人都认为地球是全宇宙的中心,“地心说”的理论延续了几千年,没有人质疑过,其实也难怪,因为没有有力的理论和科技来证明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人类把自己当做宇宙的唯一,宇宙的主宰,也自然把地球当做宇宙的中心。
直到1543年,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的过程,与其说带给人智力与想象力的愉悦,不如说是充满荆棘、障碍重重的坎坷。这个过程之所以如此艰辛,是因为这一理论交替,触及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根本,是关乎大是大非的根本问题。这场转变史称哥白尼革命。
日心说其实是一种相当古老的学说,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的阿里斯塔克斯就相信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但是,这种观点与人们的日常观察和经验相差太远,拿地球作宇宙中心更加简单合理。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地心说拥有了毋庸置疑的绝对地位,任何企图的挑战都将困难重重。
究其原因,一方面,地心说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程度很高,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为其搭建起相当坚实的哲学框架,而托勒玫则为之发展出一套宇宙结构模型与计算方法;另一方面,由于地心说与《圣经》所描绘的宇宙图景高度一致,其中不仅为上帝与天堂预留了位置,更有森严的等级体系和井然的秩序,罗马教廷理所当然地赋予了地心说绝对的正统地位,以至于它成为中世纪神学的一根支柱,对地心说的叛逆,即等同于教义上的异端。
在当时看来,地心说稍显不足的是,在解释某些行星在天空的不均匀运动时,须用非常复杂的本轮-均轮模型,为了符合实际观测,有时需增加数十甚至上百个本轮与均轮。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为了“简化”地心说,更好地符合实际观测的结果,他改变了原有的宇宙结构,让太阳而不是地球位于中间,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行星的第一个本轮,不过是地球绕日运动的反映,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取消了所有本轮。
根据日心说,地球的运动包括绕地轴的自转、绕太阳的公转以及地轴的回转运动,因此日心说也称地动说。可是,由于前文提到的两方面原因,哥白尼的学说在刚面世时,尚不能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它“在哲学上站不住脚,神学上属于异端学说”。此后的伽利略、布鲁诺等人,因坚信日心说,都遭到了教会不同程度的惩处。
探索宇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只是人类宇宙理论的阶段性成就,却是意义十足的观念革命。没有哥白尼迈出的勇敢一步,就难以想象后来伽利略与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宗教与科学曾有着复杂的关系,对日心说的评判,最终让教会陷入了很大的被动,多数人不再相信依靠教义来干预科学。
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对宇宙的思索从未停步,从亚里士多德、托勒玫,到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再到爱因斯坦,每一个耀眼的名字连同他们的成就,都能代表思想史巨著的一个篇章。所以说,哥白尼的“日心说”是一个革命性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