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商鞅究竟做了什么让弱小的秦国一步登天呢(改革)

商鞅的耕战体制是让秦国的战争潜力更大,而不是武力更大,商鞅变法后不仅仅是对庶民的剥削,是包括各个阶层的,贵族、商人、地方豪强都逃不过(他甚至为了压榨商人利益废除了货币,后面惠文王才恢复,睡虎地秦简金布律也侧面体现了这一点)。后面秦军该败也会败,但是就是容错高,比如灭楚,二十万赔进去下一次直接六十万。

秦简公-秦后惠公-秦献公三代君主都已经看到了秦国需要官僚化、土地私有化,秦简公改革促进土地改革,官僚和平民解放,在魏文侯攻略河西中撑了下来。秦后惠公在这改革中,军民一心,向南攻略汉中成功。秦献公则是开始真正的削弱贵族,并开始重视外来人才,直接暴打三晋,收复河西,威震中原,秦国自一百五十年前秦景公以后,再度位列霸主之国的地位。

说白了就是土地私有化-土地改革-税收改革,军事、政治去贵族化-官僚化-平民化-削弱传统贵族,同样的,秦献公到秦孝公时期,是把去旧贵族化和官僚化发挥到顶峰,促成了中央集权,同时达到了强军和增加赋税的目的。李斯《逐客谏书》中,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吸收外国人才的重要性,所以自秦献公开始“奋六世之余烈”,因为确实是从这个时期,秦献公废除人殉过后,开始吸引外国人才的,正好历经了六代人,到秦始皇是第七代。

但是别忘了在秦献公以前的秦简公和秦后惠公的贡献,算上这对父子,应该是“奋八世之余烈”才对。这对父子顶住了魏文侯魏武侯以及三晋联军的压力,并完成了初步的军政改革,拓土汉中,李斯不提这对父子,其实还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秦简公是秦怀公之子,是秦灵公的叔父,他通过政变篡了秦灵公之子——太子连(秦献公)的位置,然后他的儿子,也就是秦献公的叔父,秦后惠公又当了秦君,这两代君主尽管将秦国从深渊中拉了出来,但在正统性上很难说得过去。这两代君主在史书上,是算在了“四代乱政”当中的,可实际上这两位是很牛的,于是“奋八世”就成了“奋六世”。

如果没有商鞅+秦孝公的变法,秦国或许也会迎来变法,但变法很可能和申不害的差不多,或者秦孝公谋求不到比商鞅更好的变法,启用了甘龙的旧法修改。而后,哪怕秦国“奋六世之余烈”,也不过和其余六国分庭抗礼。甚至还不如别国,因为如没有商鞅的变法。秦惠文王时期就吸引不到张仪来秦,后秦昭襄王也不会有魏冉,范睢。甚至吕不韦的“奇货可居”里,“居”的都不会是子异。武将就不会有司马错,王龁,白起,王翦,王贲等高级将领,秦军的战力不会高出别国一大截,秦将不会比别国厉害那么多,因为没有商鞅的军功制,这些底层百姓军官就爬不上来,军官都是旧贵族,那这些厉害的平民高级将领怎么冒头?

商鞅的出现,且变法的成功,是秦国最大的幸运,是他+秦孝公变法的成功,导致了后续秦国文官纵横家从不断代。武将素质普遍偏高,甚至还出了“杀神”白起,“推土机”王翦这种千古名将。因为第五级军工就是个大筛子,经过第五级筛子筛过的将领,实战能力那是普遍偏高的。

秦国出现了商鞅,且变法成功,且自秦献公开始“奋六世之余烈”,一直坚定的执行秦律导致了中国这片大地上出现了大一统,而不是如欧洲那样,明明一马平川,却分裂成那么多个小国。就是因为没有出现如商鞅一般的狠人变法,使得某个国家持续强大到最后吞并周边的地步。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