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发现 > 正文

“人点烛,鬼吹灯” 考古队挖掘被盗古墓时 发现了这奇怪的一幕

近年来,盗墓题材的小说改编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盗墓活动再度成为热门话题。无论是摸金校尉、土夫子还是其他派别的盗墓者,在进行盗墓时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在《鬼吹灯》中,有句经典的台词:“人点烛,鬼吹灯”。这句话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常常伴随着神秘的事件发生,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

事实上,在现实的考古领域中,的确发现了一些与“鬼吹灯”类似的现象,专家们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的真实性,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解释。回顾2005年7月的一个夏日,山西的一位名叫殷宪的老书法家带着自己的相机来到了大同市御河之东的沙岭村。这一次的考察与以往的有所不同,因为在一个高达4米的取土剖面上,他发现了一条狭长的墓道。显然,这座古墓已经遭到了盗墓贼的破坏,而古墓本身的状况也无从得知。殷宪迫切地联系了相关部门,不久后,考古研究所携带专业人员赶到了现场。

沙岭村是大同地区文物考古的重点区域,这里已经挖掘出了许多北魏时期的重要墓葬。沙岭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因为这里的土质主要是沙子。当地的村民和建筑单位通常会来这里取土,正是由于如此,这里的6座墓葬已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3座被盗。其中一座墓葬更是遭受了7米长的盗洞之害。为了了解古墓的破坏程度,考古专家决定顺着盗洞继续挖掘,结果在盗洞底部附近,他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在盗洞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些碎砖块、盗墓贼留下的烟头、四节华太2号电池以及一些零散的才会泥俑碎块。他们还发现了一节蜡烛,这使得专家们确信盗墓贼是一位老手。从古至今,盗墓贼常常使用蜡烛来检测古墓中是否存在有毒气体以及墓室内的氧气是否充足,这也是“人点烛,鬼吹灯”理论的科学依据。盗墓贼在进行盗墓行动时,通常不会进行大规模挖掘,而是进入墓室后,首先在墓室墙角点燃一根蜡烛。如果蜡烛能够持续燃烧,那就意味着墓室是安全的;但如果蜡烛突然熄灭,那可能是由于墓室内存在有毒气体或者缺氧的情况。

科学上解释,盗墓贼使用蜡烛进行气体检测的原理是基于火焰所需的氧气。蜡烛燃烧时需要氧气来维持火焰,如果墓室内氧气不足或者存在有毒气体,蜡烛的火焰会变得不稳定并最终熄灭。例如,如果墓室内存在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或其他有毒气体,它们会消耗氧气并导致蜡烛熄灭。此外,如果墓室内的氧气不足,蜡烛也会燃烧不正常或迅速熄灭。

除了蜡烛检测,盗墓贼还会使用其他一些工具和设备来辅助盗墓活动。例如,他们可能会使用氧气检测仪来测量墓室内的氧气含量,以确保自身安全。他们还可能使用瓦斯检测器来检测有爆炸风险的气体,避免触发意外事故。

尽管盗墓贼在进行盗墓活动时使用科学方法以确保自身安全,但他们的行为本身是非法的,并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破坏。考古学家和相关部门致力于保护和保留古墓和文物,以便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传承文化遗产。因此,任何对古墓的盗窃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

虽然盗墓活动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常常充满神秘和惊险的元素,但在现实中,科学解释更多地依赖于气体检测和安全措施。保护古墓和文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和文化遗产,并通过合法途径来学习和探索古代文明。

分享至:

考古发现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